2.07.2011

誰需要青蛙王子? Who Needs the Frog Prince?

圖片出自於Crane, Walter. The Frog Prince.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 1874.
家旁的州立大學常常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活動內容從學術、藝文、到康樂,可說是包羅萬象,例如邀請諾貝爾獎得主等知名學者到校演講,仲夏夜裡在操場大草坪上舉辦星光電影院,還有每年十二月初在鐘樓前舉行聖誕樹點燈儀式;這麼多的活動中,我們最常參與的是音樂系不定期舉辦的小型音樂會,好比說,上個禮拜我們就應就讀音樂系的朋友之邀,去聽他們今年的第一場演出。

出人意料之外的,這場音樂會的壓軸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經典童話故事 - 青蛙王子。舞台上,手裡拿著可愛青蛙布偶的說書人,生動地描述著青蛙變王子的過程,配上由高齡八十歲的作曲家兼指揮率領樂團所演出的逗趣音樂,我聽著聽著,忽然有一種幸福溫暖的感覺,好像時光倒流又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錄音機裡傳來李艷秋姊姊說著那些讓我百聽不厭的童話故事......

曲終人散時,先生忽然轉過頭來對我說:「現在的小朋友也許不喜歡聽這種故事了!」其實,我們和小孩接觸的機會不多,說不定還是有很多小朋友著迷於經典童話故事,不過,我卻不禁思索這些故事是否還適合二十一世紀的幼童呢?

古典童話故事最受人批判之處,大概是其中充斥著許多在今天看來已經不合時宜的刻版印象和價值觀,儘管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顯示家長不必過於擔心,還是很難不令人懷疑沉醉其中的小朋友會不會多少受到一點負面的影響? 就好比如果小朋友喜歡玩一些暴力血腥的電玩,很多家長應該也會覺得不妥。我對經典童話故事沒有太大的反感,或許是因為自覺雖然在童年時將小紅帽、白雪公主、睡美人、美人魚、糖果屋、灰姑娘、六隻小羊、還有三隻小豬這些故事聽得滾瓜爛熟,長大後似乎沒有被它們"洗腦",念大學的時候這些故事還常常被我以女性主義的角度省視,當成寫期末報告的最佳題材!

回顧歷史,在二十世紀之前,這類現在被我們視為"經典"的童話故事,並非純粹的兒童讀物,而是以普羅大眾為其讀者群;除此之外,這些故事的內容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的基本藍圖通常來自於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而後隨著時空的變遷不斷衍生出新的面貌。青蛙王子是格林童話裡的第一篇故事,類似的故事不但出現在許多文化中,故事的細節也隨著時代在改變;譬如說,在早期的版本中,青蛙變回王子靠的是不耐煩的公主將它往牆上奮力一擲,陰錯陽差的解除巫婆的魔咒,現代人普遍認為許多童話故事的原始情節太過暴力不適合幼童欣賞,再加上二十世紀中業以來,迪士尼卡通不斷的塑造童話故事中公主與王子的浪漫形象,以至於在我們這一代所熟知的青蛙王子中,公主的吻成為破除魔咒的關鍵。

我想,與其擔心經典童話故事的內容會灌輸孩子不合時宜的八股觀念,因此嚴格禁止孩子接觸這類故事,倒不如試著讓他們了解故事反映承載了不同時代文化下的價值觀,進而鼓勵他們思考各種可能性;女孩不一定要當公主,青蛙可以不是王子,還有還有,我每次聽到壞巫婆都會不禁皺眉嘆氣,巫婆也可以很善良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